查看原文
其他

受够了动不动喷他「圣母」

毒Sir Sir电影 2022-06-07

相信毒饭们这两天跟Sir一样,被东航MU5735牵动着心神。

但仍需时间。

根据以往经验,空难救援与调查是漫长的过程,同时也是极严谨而细致的任务。就像昨晚发的图片,Sir会和大家一起怀着希望持续关注。


意外固然不幸。

欣慰的是,社交平台上除刷屏的祈祷以外,大部分网友都坚守着“不信谣不传谣”的底线。

结合昨天原本想聊的话题,Sir陷入思索。

是的。

重大灾难面前,我们总能相对更迅速,更统一地明辨是非,谨言慎行。

但扭扭头。

看向那些没那么“严肃”的舆论场——

善恶的界限,或者是评论他人的底线,往往变得模糊,甚至扭曲。

比如说。

电影。


00
缓冲带

电影和坠机。

两者当然不能对比,后者涉及真实的生命以及无数家庭的未来,只是,文艺作品折射出的某些现象,时常能照出被我们轻视的荒诞。

事情始于上周。

2021年至今的全球票房冠军《蜘蛛侠:英雄无归》上线,或许因为文化差异、期待过高,电影在国内并未引起预测中的追捧。

豆瓣评分一路从8.3跌至6.8。

不好看,不喜欢,对电影质量本身的批评,Sir都欢迎。

唯独没想到。

翻开评论,差评几乎一边倒向同一块标签:

圣母(婊)。




不是最近的流行词了——

《鱿鱼游戏》男主“圣母”;

《哥斯拉》女主“圣母”;

《姜子牙》以传统神话改编也“圣母”……


当它以席卷之势,三番五次地入侵我们的舆论场,事情不再简单。

所以。

当我们说“讨厌圣母”时,究竟是在讨厌什么?


01
圣母了吗?

先说《蜘蛛侠3》。

为什么都说小蜘蛛“圣母婊”?

总结下来,原因有三:

一,这人的善良不讲原则底线;

二,这人做好事忽略客观事实,一味喊口号;

三,这人不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和后果。

好,Sir一条一条说。

首先关于原则底线。

第一次和绿魔面对面,小蜘蛛也曾下意识逃避和拒绝,说应该把他们送回原宇宙。

他不愿意蹚这趟浑水。

他害怕、恐惧。

害怕自己能力不足以面对未知变量,恐惧身边人为此付出代价。

所以——

小蜘蛛不是没有原则,而是前期他的“原则”是被怯懦框住的,而这样的原则在后期,则因为更艰巨的责任而面临动摇。

这也是电影中小蜘蛛最主要的成长标志。


其次,关于客观事实。

我们容易忽略的一个事实恰恰是:

观众是拥有上帝视角的一方,这种全知性使得我们下意识地就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。

小蜘蛛呢?

他并不知道这群反派曾犯下多大罪过。

他的犹豫,起初也不是因为善良,而是奇异博士的一句话:

在多元宇宙宏大的运行中

他们的牺牲比他们的生命重要得多




这其实是电影抛向小蜘蛛,也抛向全体观众的一道抉择:

宏大的正确,与个体的关切。

谁对?

唯有通过行动验证。

而小蜘蛛之后的一系列“任性”,抢走奇异博士法器,把几大恶人带回家治疗……都基于他做出了选择并艰难地面对这一选择带来的代价。

而且,做出选择的不止小蜘蛛一个。

托比尝试过。

加菲尝试过。

他们皆以失败告终过。


最后。

关于责任。

也是电影中最具争议的一点——

为什么做出选择的是小蜘蛛,而死的却是“梅姨”?

你害死了人,你自己没死。

圣母!

问题是,这决定是小蜘蛛一意孤行吗?

电影里有两段对话

第一次,当小蜘蛛对梅姨表达不想救这些反派时,梅姨的反问让他哑口无言。

彼得,(反派到来)真的不关你的事吗?

这是为了他们(反派),还是为了你自己?


梅姨在问小蜘蛛准备好没——

是否准备好扛起“蜘蛛侠”这一英雄的身份;

以及,是否准备好扛起伴随这一身份而来的责任和牺牲。

第二次,梅姨死前。

那个几乎复制钢铁侠去世的镜头里,逝者保持着高度一致的坦然。

因为他们的信念早已坚定。

所以梅姨才会在确认自己受伤后,终于说出那句“能力越大责任越大”的名言。


追本溯源。

这句话不是什么英雄口号,而是从梅姨的丈夫,小蜘蛛的叔叔本·帕克那里传承下来的,一则普世的善良信条。

结合电影一个彩蛋——

加菲在“反派攀比”环节略逊一筹,其他两只蜘蛛都打过外星人,自己没打过。

加菲:我好逊我好逊……

小蜘蛛&托比:你真棒你真棒……

不是商业互吹。

这正是“蜘蛛侠”的魅力所在:

观众爱他,不是因为他干翻过多么强大的怪物,解决过多么毁灭性的危机……

而在于,哪怕自知弱小,他每一次都能颤颤巍巍地扛起那些超出他“能力”以外的“责任”。


Sir能理解粉丝们的“恨铁不成钢”。

《蜘蛛侠3》不是没有缺点,甚至缺点明显。

但更多是漫威制作层面的硬伤。

强行降智,无视小蜘蛛在前作中完成的成长;为拼凑出三代同框,需要小蜘蛛不停犯错;漫威为追求娱乐性牺牲了人性复杂程度,认为邪恶就是感冒发烧一样可以快速治愈……

将这些缺点一味归结为“圣母”。

说浅一点,是观众对电影的宣泄。

但Sir更担心这现象背后的集体无意识——

什么时候开始,我们如此恐惧/厌恶善良?

什么时候开始,善良变成了一个“坏词”?


02
圣母和圣母婊的区别?

“圣母”本是宗教用词。

基督教义里,圣母玛利亚诞下耶稣,耶稣救赎人类,圣母,指给人类带来救赎的人。

这也是其暧昧的地方——

它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大爱,大善。

于是在中文互联网语境下,圣母一词的距离感也让它容易滑向异端。

一个人太善良——像圣母。

一个人因为善良,差点导致坏的后果——“不要太圣母”。

一个人因为善良,确实导致了坏的后果——“圣母害人”。

……

翻译翻译:

善良会吃亏,会上当,会受伤……善良,会害人。

这是什么?

趋利避害,明哲保身,至理名言……

打住。

对“圣母”避而远之或许不是反对善良,而是抱怨善良导致的后果,以事实反推原因,以上帝视角施以规劝。

这才是Sir愿意为这些作品辩护的因由。

事与愿违,恰是现实的映照。

而我们那些批评善良的原因,更像是在批评身陷其中彷徨的自己。


程心,她只是一个符号,代表着人类的普世价值观和道德。你说人们不喜欢这个主人公,其实人们是不喜欢自己。程心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正常人,她在每个关键时刻做出的选择是每个正常人会做的选择,符合普世价值观和道德取向,但恰恰是这种选择把人类推向了灭绝。
——刘慈欣

我们真正应该警惕的是什么?

还是作品举例——

《情深深雨濛濛》,“渣男”何书桓。

依萍父亲找到她唱歌的歌厅,觉得女儿丢了自己脸面,当众争吵。何书桓知道后便批评依萍这样做太不近人情。

的确,他看见了一个伤心的父亲。

却忽略了一个被时代困住的女性,内心的绝望和无助。


《鱿鱼游戏》,“圣母”成奇勋。

我们看见他能力差,全躺赢,还想当救世主。

男主人设太差了
窝囊又无能,基本全躺赢
还总想着做最善良的救世主


却难以看见他善良背后的无力。

曾幻想过理想主义,最终被现实击溃;曾参加过罢工,最终目睹同事死在眼前;曾组建过家庭,却无法抵御世事无常……

从一个市侩膨胀的小人物,到最后似乎搏得人生最后一点幸运,却才发现自己早已被驯化为阶级斗争的帮凶。

善良,是他面对这个世界仅剩的筹码。


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:

要警惕的。

是以“善良”为名,却事不关己的麻木与伪善

更是以对抗“伪善”为掩护,试图消解一切现有道德秩序和现实困境的“犬儒”


03
为什么要警惕一边倒的圣母标签

别误会,Sir绝不仅是在为作品喊冤。

电影只是冒出水面的冰山。

细看这些评价:

愚善。


圣母。


低智。


批评本身没有问题。

问题在于这一浪比一浪高的煽动性——


越是简单粗暴的情绪性表达,越能够轻易获得大量认同。

不止电影。

对公共事件。

鲍毓明、苟晶、林生斌、罗冠军……善恶的判断总在事实清晰前抢跑,不断反转打脸;

对陌生个人。

流调中被曝光行程的网友的网暴、人肉,站在道德高地肆意评判。   

从确诊的个人,扩大到年龄、性别、职业、地域……甚至到最近,造谣已涉及未成年人。


细究这些言论的出发点:

“做个好人”。

但“好”又是谁定义的?

对“善良”无差别的攻击,终将导致对“善良”无差别的滥用。

这一点,堺雅人早已作出过总结:



最后。

Sir更想留下几点建议。

对,我们该怎么办?

谨慎。

“群众雪亮的眼睛”与“乌合之众”,一念之差。

贴标签之前想一想,下判断之前多看一看,跟风、从众、玩梗、起哄之前,等一等。

思考。

《走向共和》里有句著名台词:


当然是偏见和笑谈。

人民能做到什么,国家过去的成就,已将他啪啪打脸。

但恰恰是人民。

在当下借助互联网不断被放大的情绪、偏见、不同的认知,很容易成为一个角力场,滋生出与初衷背道而驰的答案。

所以。

即使个人条件有限难当“圣人”。

至少,请勿轻易拉低道德的平均线。

保持希望。

Sir当然知道——

今天,太多屠杀以正义之名,太多谎言披着真理外衣,太多太多信仰背后,全是鸡鸣狗盗的利益。

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全然蜕变成一个实用主义者。

放弃正义,唾弃信仰,背弃理想。

前两天,罗翔老师再次输出“刷屏金句”。

Sir想在这里借用共勉:
其实我不是宿命论,宿命论会导致懒惰。

同时我个人其实也不太相信天道酬勤,它会导致人走向骄傲或者虚无。当你成功的时候,你会觉得这是你努力拼搏来的,你配拥有这一切,所以你就瞧不起那些失败的人。但当你努力了拼搏了,最后依然失败,还是一无所成,你会陷入一种极大的抱怨,会认为天道不公。

我认为人生95%的事情可能是你自己决定不了的,但是我们依然要用5%的努力去撬动这95%你无法决定的事情,凡事尽力而为。

这段话为什么能刷屏?

一方面,是自省。

它放低身份,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心,展露我们羞于承认的人性暗面;

一方面,是自重。

现实很难。

尤其疫情背景下的一系列天灾人祸、生存危机、情绪后遗症。

如今那可控的5%。

似乎逐渐压缩到3%,2%,1%……

如果说,这是我们作为平凡人能抓住的最后一点希望。

那么。

有什么能让我们坚持,并超越这1%的尽“力”而为?

或许,唯有尽“善”而为。

本文图片来自网络

编辑助理:吉尔莫的陀螺、哆啦C梦



还不过瘾?试试它们



哎,预言家冯小刚

认准这骗子,内娱一半烂片被他承包

和这热搜一比,我们集体赢麻了

又来一部9分国剧,但我不想夸

雪藏了他还是热度第一

一会华人骄傲一会辱华,能不能安静看电影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